东非人:
东非人(Zinjanthropus)南方古猿的一个种曾经用过的名称,是L穿书后我所嫁非人。利基为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一个头骨建立的。近来大多数古人类学家已同意废弃这一属名,认为这个头骨是南方古猿的一个种--包氏种。
这个头骨的时代据钾氩法测定为距今175万年前穿书后我所嫁非人。其特点是非常粗硕,眉脊、矢状脊都发达(见图)。气窦很发达。枕大孔几乎位于水平面。蝶鞍和鞍背似人。小脑窝相对地较大。面部很高,相当扁平,鼻孔在面部中央的陷窝内。颧弓极为粗硕,翼外板、颞脊和颞窝均发达。
腭很深穿书后我所嫁非人。前部各齿的齿槽构成一中等的曲线。下颌支高且垂直。
前臼齿和臼齿极大,特别是其颊舌径穿书后我所嫁非人。第三上臼齿的近中远中径比上第二臼齿小,犬齿相对地很小。所有上臼齿均有齿带的残余。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更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穿书后我所嫁非人。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穿书后我所嫁非人。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
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穿书后我所嫁非人。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
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穿书后我所嫁非人。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穿书后我所嫁非人。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穿书后我所嫁非人。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
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穿书后我所嫁非人。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更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穿书后我所嫁非人。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分东西两支穿书后我所嫁非人。东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内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亚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亚的约旦河岸,全长5800公里(一说6500公里)。其中以肯尼亚境内的一段具有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公里,宽50-100公里,深450-1000米。
裂谷两侧断层崖壁陡峻,象筑起的两道高墙,谷深达几百米至2000米,高差悬殊穿书后我所嫁非人。首都内罗毕就座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群山,无数热带野生动物生活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蕴藏着大批古人类、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宝贵研究资料。
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穿书后我所嫁非人。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更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
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穿书后我所嫁非人。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主要的农业区穿书后我所嫁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