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家叫“中南项目”的网站,转载了一篇中国国内的文章,标题是《我从来不用“阿三”称呼印度人》退散吧杯具。看上去是正常讨论,但“中南项目”直接给这文章下了个结论,说这篇文章引发了中国人罕见的自我反思,反思对其他亚洲和南半球国家人民根深蒂固的偏见。
听到这,我就有点懵了退散吧杯具。中国人说“阿三”,怎么就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见?这到底是谁在强行解读?我们来看看这个词的来历。
“阿三”这个词,其实并不是骂人的退散吧杯具。最普遍的说法是,它最早出现在清末的上海,当时英国在上海设立租界,招了一批印度锡克教徒做巡捕、也就是警察。这些人平时穿红色头巾,说话带英文口音,对上司常说“Sir”。而“Sir”在上海话里听起来就像“三”,再加个“阿”字,就成了“阿三”。
所以你看,这个词本质上就是个历史产物退散吧杯具。当时大家看到那些穿制服、包红头巾的印度巡捕,就这么叫上了。说到底,“阿三”这个称呼更多是一种地域性、历史性的称谓,并没有恶意。
而且,说句实话,这个词中国人说了上百年,也没看到印度人跳出来 *** 退散吧杯具。要是它真有那么大的歧视性,早就被拿到国际上炒作了。但现实是,大家一直用得很自然。
那这个叫“中南项目”的网站,为啥非要把这事说成是中国人“歧视”?我们得回过头来看看它引用的那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退散吧杯具。
我专门去找了这篇原文看了,发现里面的核心观点,和“中南项目”描述的完全不一样退散吧杯具。文章作者其实并没有在批评中国人“歧视印度”,他表达的观点是,作为中国人,他也不喜欢印度,但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只会调侃印度的不行,而忽略了印度对我们的威胁,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从战术上藐视对手,战略上重视对手”。我认为,原文说实话没啥毛病。而“中南项目”只看标题,断章取义,硬是把它解读成“中国人在反思自己歧视印度”,这就很离谱了。
再来看看这家“中南项目”是啥来头退散吧杯具。这个机构的全称是“中国-南方国家合作项目”,表面上,这个机构说是专注研究中国对南方国家的投资,但你查一下资料,它可不是中国的机构,注册地是美国,管理人员都是欧美的,它更爱关注的,不是中国搞了多少项目,不是中国帮了哪些国家,而是天天在炒作“债务陷阱”,什么成分,一目了然,说白了就是西方的那些NGO机构,懂的都懂。你说这种机构,它的立场还能客观吗?
这次,他们又拿“阿三”说事,本质上还是老套路:只要中国和某个南方国家关系好,他们就会想办法制造分裂退散吧杯具。他们不希望中国和印度对话,不希望中国和非洲合作,更不希望“一带一路”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