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原名翰林国史院,明洪武年间更名为翰林院曹县翰林院。翰林院是封建社会中带有浓厚学术 色彩的一个官署,在院内任职和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他们是传统社会中 层次更高的士人群体。
明朝初期,翰林院官员都是举荐的,而不在进士中选任曹县翰林院。因此,洪武四年(1371年)幵 科,状元仅授员外郎,榜眼、探花只授主事而已。
到洪武十八年( 1385年),改革翰林品员, 定进士一甲授修撰,二甲以下负责编修、检讨,其品秩从学士五品以下至七品不等曹县翰林院。进士入 翰林也就是由这一年幵始的。
此后,明太祖对翰林院的政治影响逐渐注意曹县翰林院。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探花戴德彝为 翰林院侍讲,后官至监察御史,太祖曾对他讲:“翰林虽职文学,然既列禁近,凡国家政冶得 失,民生利害,当知无不言。
昔唐陆贽、崔群、李绛在翰林,皆能正言谠论,补益当时,汝 宜以古人自期曹县翰林院。”翰林学士地位进一步提升。
明惠帝建文初年,复设学士承旨,将侍讲、侍读两学士改为文学博士,以其师方孝孺担 任,并建文翰、文史二馆曹县翰林院。文翰馆负责侍讲、侍读、侍书、五经博士;文史馆负责修撰,编 修,检讨。
永乐二年(1404年),授一甲三人为翰林修撰、编修,再从二甲中选文学优等者 及善书者等十人为庶吉士曹县翰林院。从此之后,庶吉士即成为翰林专官。当时翰林学士主制诰、史册 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其职位很重要。因为常在帝侧,可以左右朝政, 也能干预官吏的黜陟,所以尤其受尊崇,虽品列第五,侍坐则位于四品京官之上。
明代翰林院与内阁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机构曹县翰林院。翰林官也可作为内阁成员参预机务,这也 是清制仅有翰林出身者才能人阁的由来。自明宪宗之后,不仅内阁,就连六部长官也有定例 以翰林官担任的。另外,由于明朝的翰林院包含了前代的秘书监、史馆、著作局、起居郎、舍 人等职位,因此,这些官名在当时都已废除,事实上连这些官职也不存在了。